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宣传 >> 慈善风采

90岁都昌籍院士高镇同捐款90万奖励优秀青年! 热心慈善 情系家乡 不忘故土

来源:九江市慈善总会 浏览人数:13699 发布日期:2018-11-20 14:22:51 【字体:

      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镇同院士决定捐出90万元,用于奖励和资助对航空航天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优秀青年与学生。同时,这天也是高镇同院士的90岁寿辰,为此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成立“高镇同基金”。记者了解到,高镇同院士,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在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长平居委会西高村。是结构疲劳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90岁都昌籍院士捐款90万奖励优秀青年这一消息传至都昌后,当地群众奔走告呼,异口同声为高镇同院士的大爱点赞。都昌县委相关人士也表示,将号召家乡人民向杰出的高镇同院士学习。

       A 学校为他成立“高镇同基金”。

      1月15日,是高院士九十岁寿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隆重而简朴地举办了高镇同院士九十华诞暨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会上,高镇同院士决定捐款90万元,用于奖励和资助对航空航天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优秀青年与学生。基于此,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成立“高镇同基金”。并在会上举行了高镇同基金成立仪式。基金的原始基金数额为人民币90万元,由高镇同院士个人捐赠。“高镇同基金”还接受社会各界个人、团体及单位募捐资金,将与捐赠人签署捐赠协议,约定捐赠方式、数额和用途。基金将奖励和资助对航空航天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优秀青年人才和学生,推动我国空天事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促进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B 立德树人培养了40余名优秀学者。

      据悉,早在2017年10月28日,北航首届“立德树人成就奖”授予高镇同院士,用于表彰他在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高镇同先生少年时目睹积贫积弱的苦难中国,于是他萌发了航空救国的理想1946年毅然报考北洋大学航空系,同班同学中有很多改换专业,但是他坚持了下来。

1952年,他随清华航空系调入新组建的北航创校之初条件十分艰苦。他把实验室当成家,用桌椅当床、大衣当被褥,用两年开出全部“材料力学”实验课材料。为了备好课,他专门买了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琢磨手势、表情。板书也非常工整,他经常带领学生上现场课,面对飞机实物进行授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60余载教学生涯,高先生培养了众多拔尖人才,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40余名,其中多名已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甚至有5位成长为院士。他们分别是:钟群鹏院士、陶宝祺院士、谭建荣院士、张福泽院士、闫楚良院士。同时培养出了两名“长江学者”傅惠民和杨嘉陵。1989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200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结构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高镇同是蜚声中外的疲劳专家,结构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建立了航空结构寿命可靠性理论,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提出了我国自己的飞机结构寿命预测理论,成功用于20多种机型数千架飞机的定寿和延寿,经济效益达数百亿元。20世纪60年代初,高镇同从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入手,随后对作用于机体结构上的载荷谱进行研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全波雨流计数法”,经过多次实际应用证明,该法使用方便,计算精度高,被一直沿用至今。此后,高镇同开展了疲劳断裂可靠性研究,提出了疲劳裂纹扩展可靠性曲线测定原理、疲劳试验统计分析方法等。1982年,高镇同观察试件疲劳裂纹扩展过程,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先后获得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C 热心慈善不忘故土

      据了解,高镇同院士晚年一直热心慈善事业。截至目前,他累计捐献善款200余万元,被评为“中华慈善人物”。2011年6月30日,高镇同院士为祝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共产党员献爱心”活动中,将自己积攒的5万元捐献给北京市慈善协会,以资助贫困残疾儿童与老人。

       已历90春秋的高镇同院士,他至今还没有踏上过都昌西高老家这片故土,但他对家乡的情愫一直萦绕于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改建小学,他捐款2000元。2017年4月,西高村派出多宝中学退休教师高仁贵、县法院退休政工干部高方宝、创业有成乐于奉献的企业家高满松三人,专程前往北京家中看望高镇同老人。老人十分关心家乡传统文化建设,特别是家训家范的弘扬,并为西高村建文化活动中心和救助孤寡老人捐款3万元。

       当高镇同院士捐款90万奖励优秀青年这一消息传至都昌后,引起了强烈反响。“高镇同院士是我们都昌乃至江西人民的骄傲,他毕生献身中国航空事业,为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也由此激发了江西各地有为青年的航空报国梦。”都昌县多宝乡党委相关负责人说,当地人民对高镇同院士的评价相当高,更是成为当地一代一代学子奋发向上的榜样。11月16日,都昌县委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号召家乡人民向杰出的高镇同院士学习,更衷心祝愿高镇同院士健康长寿。


延伸阅读:高镇同,生于一九二八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卯时,结构疲劳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镇同1946年至1950年在北洋大学航空系学习,毕业后曾在清华大学任助教。1952年起在北京航空学院工作,担任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他负责自行设计和研创出我国第一台光弹性仪,第一个电阻应变片。1970年7月16日,我国一架直升机发生重大事故。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查明事故原因,高镇同被任命为事故分析小组成员。高镇同后来提出飞机结构定延寿理论。“安得盛景吟佳句,桃李成荫赏翠霞”,高镇同教授在航空教育事业成绩斐然。1989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绩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高镇同乐做善事,吟诵“攀越青山戏海河,世间乐趣何其多。琴棋书画皆称道,为善最乐且自得”诗句抒怀。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他为救助弱势群体奉献爱心捐资达100多万元。高镇同生活俭朴,他的两个女儿在美国事业有成,他和夫人仍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搬进的六层老宿舍里,没有迁往宽敞的院士楼。他的房间几乎被书橱、飞机模型、奖匾填挤。高镇同曾说:“我从来没有拿钱去买过不必要的贵重物品,像金银首饰之类。我是个做学问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没有想过物质方面的享受和爱好。”他在教学科研领域呕心沥血,是一位“为了国家和人民事业永远不知疲劳的结构疲劳专家”。